close

  以前,以直不懂佛法中所說的 『分別心』究竟是什麼東西。跟梁教授習法三年多,終於漸漸體悟到『有分別』是個什麼狀態,『無分別』又是個什麼狀態。淺顯的說,不起愛憎即是一種無分別的 狀態。如果不管你跟誰在一起,都能自然而然的本著不亢不卑的心與之互動,那也是一種無分別。

  筆者有幾位同修,是筆者體認與學習無分別的楷模,跟他(她)互動,你可以感受到一種平等的感覺,那種感覺讓人覺得輕鬆舒適。

  曾經聽過有人問:懞懞懂懂,渾渾噩噩,是否也算無分別?筆者覺得,懞懂渾噩,不是佛法所說的無分別,佛法所說的無分別,是如維摩詰居士所說的:『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也就是梁教授所說的「分別中有無分別」。


  以下,謹恭錄梁師對於『分別心』的開示:

  佛法教我們要「無分別」,但在世間該怎麼做呢?在世間對「分別」與「無分別」我們可以做的是另一種境界是:「在分別中有無分別」──這是我們做得到的。這樣就是《金剛經》的「是名」狀態,也是《維摩詰經》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那是《金剛經》的
double,是這本經典中最精彩、最美妙的部份。

  我曾經舉例,什麼是「分別中有無分別」的愛:兩個人談戀愛,他們的愛是有範圍的──這愛專屬於他們兩個人。他們對於彼此的愛的深度,是可以做到無條件、無為;但對於別人,則是有條件的。這樣子的愛才是最美的,是人人所嚮往的。如果兩個人之間的愛是有條件的,那就沒意思了;如果無條件的愛是以每個人為對象,那也不美了。只有像《維摩詰經》中,釋迦牟尼佛陀對眾香國菩薩開示:「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這段內容是世間中最美的。

  以前我講愛的極致,是無分別、是無條件的接納一切。於是就有人提問了:「一個妻子,對待所有的男人,如同對待她的丈夫一樣;一個丈夫,對待所有的女人,如同對待他的妻子一樣,是做到這樣的無分別嗎?」他的質疑其實是有道理的。只在兩個人的範圍中,做到無分別,這樣的愛對於世人而言,才有意思。

  在小範圍之內,體會到「無條件」的性質,與擴大範圍,對所有一切都無分別地接納,兩種情況的「無分別」的性質是一樣的。

  我覺得談戀愛是在修行;當一個人的愛真的能做到無條件的水準,就是有了慈悲喜捨的真實體會。

  像「分別與無分別」這樣的題目並不吸引人,所以我就舉「談戀愛」為例子,其實二者是一樣的。人們在範圍外有分別,在範圍內無分別;而範圍是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變化的──也就是在所有的分別中有無分別,這乃是我們入世修行可以做到的。

  入世要做「無分別」就是這樣做;不是對這個世界全都無分別!如果是後者,那不就變成呆子,很無聊了嗎?「入解脫門」是空無的,是無生滅的,在那裡不好玩,不能創造;唯有在世間才能創造,才有多樣的變化,才好玩。而「無分別」,在世間的小範圍中可以實踐,那真是太棒了!這樣就是「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結合了──又好玩,又安祥寧靜,這真是太棒了!

  《維摩詰經》講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全書最精彩的部份。當然,這樣的精彩是無止盡的──《金剛經》可以二次方、三次方……一直做上去。我看出了這個可能性,這就是佛經最奧妙的部份。

  釋迦牟尼佛在《維摩詰經》揭示了這個奧妙,但我以前看不出來;只有當自己到達這個水準了,才看得懂。你們聽我這麼說,或許覺得羨慕或是不解,但這是沒辦法的事,就我讀經的經驗,這種狀況是必然的。

  「入世是不是就要一切無分別地同樣對待?」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可以讓我們知道佛法的深邃與真實!當你出現這個問題時,意味著你的修行還不夠深入,在實踐中還沒有做深入的檢討,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困惑;當然,在你提出問題後,就有機會可以弄得更清楚,也才有可能更深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