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食物的品質

  所謂「食物的品質」,是指食物的產出方式,也就是指形成每一種食物之獨一無二的整體天然背景;舉例而言,全麥麵粉的實際品質,和對全麥粉所作的量化分析結果 -- 含有多少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 完全無關;與「品質」真正有關的,是前述各種成份究竟以什麼方式呈現於小麥、馬鈴薯、稻米、豆莢等等;另外,談到「品質」,也必然牽涉產品的栽培、儲存、與料理的方式。各種穀物或馬玲薯所含澱粉的品質,不但會因不同的種植環境而有差異,也會因收割後不同的處理過程而有差異。我們的飲食之總體品質,是我們所吃下肚的每一種食物的品質,不斷互相影響的總合。也因此,綜合食用各種植物的不同部份(根、莖、葉、花、果),是必要的。每一株植物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它的不同部位和生長環境中的各種能量,會產生不同的互動。每一種澱粉的品質,會因各該澱粉究竟是聚積於植物的根部、葉子、還是開出來的花,而有很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卻無法由量化分析的結果窺知一二。兩種互相類似的物質,若一種生長在地面上,接觸得到空氣、陽光、温暖的物質,而另一種生長於地底下,聚積於根部,則儘管兩者相似,但提供給人類的能量,必會有很大的差異。由於每一種食物都有著它獨一無二的性質,因此我們需要不同型式的能量,去消化不同型式食物。我們的飲食若越是多樣化,我們就越是需要多樣化的能量去消化它們,但同時我們體內各種不同的功能(從運動功能到直覺性功能、概念性功能、想像功能、以及相關之同情、反感的反應)也因而被激發出來。

  魯道夫史丹納曾對人類與植物做過細微的觀察與比較,並曾提出各種植物的性質與人體器官系統之關係之解說,由史丹納的觀察結果,我們因而得知每一種食物個別會對人體產生何種刺激。人類的神經感覺系統對應植物的根部,而植物根部的功能,則是感應並吸收土壤中的塩份及其他化學成份;人類的新陳代謝系統對應生長在植物上端的花與果,這上與下兩個極端,則由對應植物葉子的呼吸器官來調合。當我們食用植物的根部,或喝以植物的根做的果汁或茶,我們的神經感覺系統將可得到滋養;相反的,當我們喝以植物的花、或蘋果、或其他水果做的茶,則我們的新陳代謝功能將得到刺激。因此,避免偏頗的飲食習慣是相常重要的,因為偏食的習慣會使某些器官長期缺乏刺激而功能衰退。

  另一個影響品質的因素則是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究竟提供什麼環境給植物和動物。舉例而言,把豬養在適合豬生存的環境,未施予藥物刺激,與把豬圈伺於人為控制,無法活動的環境,只餵單一食物,完全不管豬的其他天生需求,兩種伺養態度完全不同,最後做出來的豬排、香腸的品質,也會有天壤之別。同理也適用於植物。施加化學氮肥所種出來的櫻桃蘿蔔或萵苣所含的水分,比未施化學氮肥的同類植物所含的水分多,但天然香味則較少,也比較不耐存放;施加學氮肥的菠菜之硝酸塩含量較高、施加化學氮肥的櫻桃蘿萄會長出形狀反常的根。化學氮肥影響所及,還會造成植物延遲開花結果,甚至完全不開花結果;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又必須在土裏施加鉀肥與磷肥,以確保植物如期開花結果。

  綜合上述原因,我們建議應選用的食物,其栽培或飼養的方式是能夠使土壤、植物、動物健康的方式。不斷耗竭地力的農作方式,每年必然須要施加缺乏生機的化學肥料;除此之外,單向輪種過度利用土壤、或目標完全著重於產量與經濟效益的農作方式,也一樣缺乏遠見。長期而言,這些農作方式對各方面都將造成負面結果。所幸已有不少有心人士開始致力推展生機農耕法;生機農耕一貫致力於全面考量各種生命系統之間的互動,並以此為基礎去保育土壤、植物、動物、及人類健康。相關之文獻資料列載於生機施肥法(其中有部份為全然創新的方法)、優化輪種、蟲害防治、培育植物與動物等參考書裏。即使是貧脊的地或已經過度開發的土地,也一樣適用真正有前瞻性的方法。一塊土地經過幾年的生機處理,土壤會呈現越來越多的生機,有益的細菌及微生物也會再度回到這片土地;不僅如此,生機栽培法也可為基因控制的種子提供有益健康的替代選擇(見14.7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