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法門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語譯】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那時候,觀世意菩薩就從衪的座位站起,向佛的雙足叩首頂禮,然後對佛說:「世尊,回憶我過去無數恒河沙劫之前,當時有佛出現於世間,彼佛的佛號為觀世音。我在觀世音佛前生起了菩提心,於是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修持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何謂入流亡所?這一句似乎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眾說紛云,令人越看越糊塗。有幾位動見觀瞻,信眾頗多的宗教領袖傳授將觀音法門,均教信眾:用耳朵去聽外在的一切聲音,不管什麼聲音,照單全收,不去分別好壞,全部聽進來。如此的說法應該是錯誤的。如此這般把心停留在紛紛擾擾的聲塵上,就能悟得本心嗎?縱使作意不去分別聲塵的好壞,恐怕也是越聽越迷惑,越聽越散亂。

  入流亡所才是耳根圓通法門的入門關鍵。「入」字,在這裏與「逆、旋(回轉)、溯同義」,如「逆流而上」、「溯溪」。何以見得應作此解?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講述完「耳根圓照三昧」(亦即現在這一大段章句)之後,佛敕文殊菩薩從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的成道方便中,選出適合後世眾生修持的法門。文殊菩薩奉佛慈旨而宣說的偈誦第一百六十一句和一百六十二句,『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第一百六十六句『旋流獲妄』,由這幾句可明白「入流」,是要眾生把無始以來,聞性向外逐聲塵流轉的習氣,改為不向外逐聲塵,而是逆向操作,探尋能聞本性的根源。每聽到聲音,就反過來去覺察究竟誰在聽?什麼在聽?是那個有能力聽的主體究竟在哪裏?這就是入流,亦即逆流,逆著平常循聲流轉的方向。入流久了,慢慢地,聽無所聽,即「亡所」,心不再循聲流轉,不再被聲塵支配。

  能夠入流亡所之後,就可進入下一個階段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被聽的聲塵沉寂了,逆流探尋聞者誰的意念也沉寂了,就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心裏不再有動相、靜相二元因待對立。再來,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慢慢地,禪定的功力越來越強,則能聞與所聞的分別也沒了,什麼都能聽到,而什麼都不會造成心的留滯;能覺與所覺皆空,空與覺再圓融合一,因而無能空也無所空一,生相、滅相二元因待的虛妄想象也滅,故而成就寂滅果。

 

(這是個人研讀/修持楞嚴經的筆記, 不敢保證不會有錯. 請讀者自行判斷. 歡迎揩評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