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譯自 A Guide to Child Health 14.5章。這本書是一位德國人智學者小兒科醫師所寫。初版年份為 1984 年,距今近已 25 年,許多內容已被新的醫學知識及育兒知識所淘汰。不過,因為我已花時間翻譯,故仍貼出來讓大家參考。

譯者:黃寧靜

 

15.2 動作之及發展與學習走路

  當孩子還在娘胎裏的時候,即已經不時在活動。其實受孕本身就是一連串的活動所組成 ──  快速移動的精子遇上緩慢移動的卵子,穿透它並與它結為一體。後續發展也是充滿活動:飄流、旋轉、轉向、捲縮、分裂、合併、變化、變成一體或分開、或甚至分解成全新的有機結構。以上,是人類生命在胎兒期的發展活動;而胎兒出生成為新生嬰兒後,隨著嬰兒的成長,所有的發展活動也將持續進行。當時間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過去,嬰兒純粹天生、本能的手勢與動作,也會逐漸消失。

  當小兒科醫生為妳的嬰兒作例行檢查時,可能會檢查下列各種姿勢及反射性活動:

  把新生兒全身放開時,他所有的關結會有些微的彎曲(圖27),看起來仍有些捲曲;手臂與腳呈彎曲的姿勢,手指鬆鬆地合著。

  當你去觸碰嬰兒一邊的臉頰時,他會把頭轉向被碰的的那一邊,並想要吸吮。

  當嬰兒躺著時,妳把他的頭轉向一邊,他可以把那一邊的手臂延著他躺著的平面伸展開來,並把另一邊的手臂彎至與頭部同高,不過他還無法把手臂舉離他躺著的平面。

  如果你把嬰兒臉部朝下舉起來,他的頭會保持在比背部的水平還低的位置。

  如果你把嬰兒舉在半空中,讓他側邊朝下,則他位於上方的腿將會比下方的腿更彎曲。

  如果你抓住嬰兒,讓他腳底碰到一個平坦的面,他會把一腳往前踏,另一腳又跟上來,重復這種動作,像是在走路。

  如果你讓嬰兒趴下,他會把頭抬起來並轉向一邊,讓鼻子呼吸順暢(圖28)。

  如果你把嬰兒以躺著的姿勢舉起來,並允許他的頭稍為後仰,則他的手臂會突然地放開,然後又合起來。

  當你讓嬰兒躺在一個堅實的平面上,手指在靠近他頭部的平面上輕敲,他會把手臂向外動。

  如果你在半黑暗的空間裏把他抓起來,他會睜開眼睛。如果你把手指放在他手上,他會握住你的手指,不讓你抽開。

  如果你讓他光著身體躺在温暖的地方,並仔細觀察,你會看到嬰兒的一雙手腳做出四腳動物的走路雛形。

  從天生反射動作轉換成有意識的動作,大約需要兩個半月。這個階段的嬰兒活動會由握拳、吸吮、抬頭作為開端(圖29);當嬰兒的腳碰到堅實的平面時,他不會再做出反射性的踏步動作,雖然兩隻小腳仍會互踢,但原先連手一起擺動的動作已經不復存在。比較人類與動物的發育,我們不難發現本能動作之消失,是一個意義重大的過程。動物出生之後,短時間之內即可利用反射性的踏步動作學習走路,幼馬出生兩小時起,即可跟上馬羣的行動。但是人類的嬰兒時期仍在進行腦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光是學習站立與走路,便需要一整年;當他學會的時候,他是自己作主,自己決定要走去什麼地方。人類跟動物不一樣,人類並非被迫盲目聽任肢體反射性動作的擺佈。比較不同種別動物的發展,我們將會發現肢體發展越快的動物,對肢體的依賴度越高,而需要經過「學習」才會的能力越少。反之,肢體發展越慢的動物,則花越多時間在學習並累積能力。

  由於我們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具備成為人類所必須擁有的一切能力,因此我們得以自由運用這些能力,而且我們的能力可以因為學習而增加、擴張。這也是為什麼人類的肢體發展需要費時十六至二十年;與動物發展成熟所需的時間相比,人類的發展的確緩慢無比。人類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也可以發展自主性。綜合上述,如果一個嬰兒的天生反射性動作並未隨著他的成長而消退,表示他的進展出了差錯,必須儘快給醫生診斷。

  嬰兒三個月大起,開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頭,也有辦法把頭抬起來。當嬰兒趴著時,他可以稍為抬起頭與肩膀(圖29)。隨著嬰兒越長越大,他的頭也可以越抬越高,剛開始是用前臂當支撐,慢慢地便會用握著的手當支撐(圖32)。五至六個月大時,他會打開手掌,並用展開的手臂支撐自己抬起的頭及上半身(圖34)。(大人若想重新體驗手臂的支撐功能,可以玩瞎子抓人的遊戲,或是試著在漆黑的房間裏,張開手臂探索自己的定位。)

  嬰兒長到三個月大,躺著的時候已經能把小手舉到自己的視線範圍;接下來的三個月,他會學習握東西(圖35)。只要可以被他抓起來的東西,他都想塞進嘴巴裏。他的手指拾取能力則是緩慢地從簡單握掌,到比較有力地握住物品,再到會用食指和大姆指夾取物件。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征服了他周圍的空間。從孩子反抗的肢體語言,可以看出出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領域感在何種程度。三個月大的孩子不再喜歡別人碰他的頭,六個月大的孩子連胸口都不喜歡被碰,你若想碰他,會被他推開。站立之學習,一樣是從把頭低下來開始(圖38)。觀察為人母者用什麼方式抱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便可以明瞭嬰兒的發展進程。抱新生兒時,需要托著新生兒的頭;抱三個月大的嬰兒,不再需要托著嬰兒的頭,但必須扶著嬰兒的肩膀;抱六個月大的嬰兒,第二隻手只需扶著嬰兒背部中間;抱八個月大的嬰兒,只支撐著他的骨盆和腿;而十一至十三個月大時,媽媽只需要用一隻手臂撐著孩子的臀部與大腿,另一隻手可以做別的事。嬰兒大約十個月大時,能學著在堅實的平面上坐直(圖36, 37)。年紀再幼小一點的,坐著的時候,頭會垂向骨盆與兩條腿形成的三角形中間。

  當嬰兒長到五至六個月大時,原先屬於幼小嬰兒特有的拱背或捲曲的姿勢,會轉變成伸展動作。五六個月大的嬰兒躺著時喜歡伸展手臂和腿,同時互踢兩隻腳板;伸展動作有助嬰兒融入他四周的環境,但不要把伸展動作與發展站立互相混淆。這個階段嬰兒能夠伸直的部份只到達手,上半身及下背部,而伸展動作則是涵蓋全身在內,包括兩條腿,例如他會踢被子。當妳把他抱持起來時,他本來彎著的腿也有可能彈伸開來,但僅止於此,並無進一步可以站立的徵兆。不過當妳雙手撐著他,讓他呈直立的姿勢,他的頭已能保持直挺,並不再像先前一樣轉向一側。

  無論是嬰兒早期的拱背捲曲或之後的伸展動作,都不算是人類運動的前兆。人類直立行走與嬰兒第三階段的活動比較接近。第三階段的活動是轉動軀幹,亦即學習翻身的第一步。足夠明顯之第三階段活動,最早出現在嬰兒三個月大的時候,這時候讓嬰兒站立的力量正持續往下挺進。

  等嬰兒大約十個月大時,他的手已經完全有能力緊握東西。剛開始只是簡單的握住,逐漸地會發展為有意地放手,然後是會故意把手上的東西丟掉。此時孩子還不會駕馭自己的腳,因此腳也是他的身體唯一還允許你自由觸碰的部位。不久之後他就能單腳跪著,再不久就變成用手攀著傢俱或遊戲欄的欄干,讓自己站起來(圖40)。當孩子已經學會自己站起來,但還沒學會再度坐下,這一段時間必然常會有一些跌倒之類的狀況會發生。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發現一些人類運動的臨時定義。他可能會在地板上滾,以坐姿或趴著的姿勢想辦法向前挪,或甚至四肢在地板上爬(圖38,39)。他也可能特別偏愛他第一個接觸的行進方式。孩子最先接觸到的行進方式是哪一種,和他在何種平面上學習行進多少有關連。人造的行進輔助工具,例如學步車,會破壞具有高度個別性的學走歷程。使用學步車等於讓孩子去進行他還無法自己掌控的活動,孩子的獨立自主權也會因而受挫,因此我們不建議使用。

  有些孩子學會走路以後才學四肢爬行;有些孩子從來沒在地板上爬過;有些孩子十個月大就會走路,有些孩子已經一歲半卻還學不會怎麼走。不少父母會問,如何才算「好」,如何才是「正常」,對於這類問題,實在無法有標準答案。人類的發展,無論就身體或是精神靈性層次而言,永遠都在「太早」與「太晚」之間交替進行。人類與動物不同,每一個人都有其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發展過程。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才是生命最高的藝術,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自覺或不自覺的冀望目標。身體早熟,通常伴隨著內心缺乏自由感;少年得志多半是因為有天賦的才能,但天賦才能卻也可能使人因而錯失很多新的領域。大器晚成的人,由於憑著耐心與努力才練就本事,反而比較能夠得心應手運用自己的本事,對於別人遭逢的困難也比較會有同理心。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之下,十個月大至十八個月大之間學會走路,都是「正常」(圖42)。

  孩子學會走路之後,還有很多挑戰等著他去超越,例如爬樓梯、彈跳、跳躍,等等,不勝枚舉;而且光是走路這一項,從幼兒搖搖擺擺、顛顛倒倒的步伐,到九歲孩子輕靈細碎的步伐之間,也還需要經歷許多蛻變。與站立走路一樣,其他的運動心需要經過模仿才能學會,沒有一樣自主性的動作是與生俱來,因此對於孩子的運動發展,最佳的支援就是給他一個良好的身教。你走路是什麼姿勢,你的孩子就是什麼姿勢;你步伐忙亂,孩子的步伐也必然忙亂;你步伐懶散,孩子的步伐也必然懶散;你輕他也輕,你重他也重。孩子吸收周圍大人表現在動作裏的心靈語言,也學習把他自己心靈的狀態藉著動作表現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