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5 食物之個別探討

 

適合嬰幼兒喝的茶

  茴香茶與甘橘茶,不但適合給嬰幼兒喝,也適合消化不良的大人飲用。泡茴香籽之前,可先將它壓粹,以便釋放出較多的茶;接著在開水中浸泡片刻,茶色尚呈淡黃之時,即可倒出茶水。泡洋甘橘茶,可用自家栽種、或購買之洋甘橘花朵,勿買茶包。蘋果皮和野玫瑰果雖然比較少人用,但也非常適合用來泡茶給幼兒喝。野玫瑰果茶製作法:取其果仁,去毛,在水中煮約十分鐘,或先浸泡一夜,再煮三至五分鐘。作成茶包的野玫瑰果茶通常混有木槿花,泡出來的茶水呈紅色,有酸味;而純野玫瑰果茶則温和而醒神。

  薄荷茶檸檬香蜂草茶也很受兒童喜愛(孩子若有嘔吐現象時,不宜喝薄荷茶);萊姆花茶有一種特別的甜味,有些人並不習慣,但若加幾滴檸檬及少許蜂蜜,則大部份孩子都愛喝,而且萊姆花茶有助排汗,孩子感冒或發燒時,特別好用。有些茶還可以替代咳嗽糖漿,例如:款冬花、狹葉車前草、鼠尾草各一份,煮成茶,加少許蜂蜜與檸檬提味。其他製茶方法,可參考各種市售醫療草藥書籍

 

  在炎熱的夏季裏,妳不妨一早便為學齡前或更大的兒童泡一大壺沒有甜味的茶(可以加一點天然果汁增加口感),每當孩子渴了,即用這壺茶當飲料(勿給孩子任何汽水與冷飲),以免熱天氣影響孩子的食慾。若非炎熱的夏季,則應限制孩子用餐時間的飲水量。幾年前有飲料廠商灌輸為人父母一個錯誤的觀念:只要兒童想喝,就要儘量給他喝,因為兒童需要更多的多分。結果造成無數小孩齲齒。雖然現有許多軟性飲料已不再加糖,然而喝飲料的習慣仍會打亂孩子用餐的節奏,並養成孩子對飲料的依賴,這種依賴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由軟性汽水轉移成刺激性的飲料。自幼即在大人的陪伴下養成規律飲食習慣的孩子,會比較關注自己究竟吃了什麼,也會比較積極參與用餐時間之外的其他活動。假如我們把身體內的器官視為一個有智慧的系統,專司調節我們體液中所有的生命運作程序,我們就會更願意以規律的飲食去保持體內器官的功能節奏。

 

牛奶已成為人類文化中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馬奶近似人奶,非常昂貴,只有很特別的乳製品才含馬奶(見237頁)。

羊奶,是較易取得的牛奶替代品,不失為易過敏家庭的一個選擇,但羊奶的葉酸含量低,長期飲用可能造成貧血。

  除非你能確認乳農有善待乳牛或乳羊,而不是把牛羊關在封閉的獸欄裏,否則不要採用該乳品(見237頁)。

 

  嬰兒每日的全乳飲用量應逐漸增加至400ml / 13/4杯,並依照前一章的說明稀釋。必要的時候,妳可以暫時把嬰兒的牛奶飲用量增加為500ml / 21/4, 但必須注意,這個份量已是最大的極限。一旦孩子的飲食已擴充至連其他乳製品也包含在內,例如優格、克菲爾、乳酪等,則全乳的飲用量甚至可以減為零。喝太多牛奶不但會破壞孩子對其他食物的胃口,也會使孩子容易感染疾病。

 

  孩子三歲大開始,有時候喝太多牛奶會因為先天性乳醣不足而導致消化不良。若是喝牛奶會有這種情況,而喝優酪乳卻不會,表示孩子缺乏某種酵素。可以向小兒科醫生諮詢相關問題。

  攝取過多的牛奶蛋白(例如吃太多鬆軟白乾酪)有可能造成便秘,解出來的大便呈灰白色。

  由奶瓶或奶盒上的圖案,不但可以看出人類對「奶」的看法,也可以發現事實上人類並未完全明白「奶」的天賦價值所在。從尚未斷奶的小牛犢及人類小奶娃娃身上 -- 新生小傢伙的充沛活力、他們與其母親之間的緊密連結、他們的滿足、他們的成長與茁壯,我們看到奶的表層意義;更深一層的意義,則如史丹納的描述:奶水的施與受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計劃 教育身體,上天讓嬰兒去消化從母親胸膛流出之温熱母奶,並讓嬰兒小小的身軀因而充滿生長茁壯所需要的能量。奶水是刺激身體成長的生命之泉,而成長健全的體格則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用,由此可見,奶水之重要,非其他任何食物可以取而代之。只要條件許可,不該剝奪任何孩子喝母奶的權力。

  若要使牛奶適合人類吸收,妳必須用熟練的操作與慈愛的心情去準備它,而且還必須添加其他食物。適合幼兒的食物有很多種,與其大量食用黃豆、穀物、或太早給幼兒吃肉與蛋,不如選擇其他更適合的食物。(更多以牛奶水解物為主要成份之低過敏嬰兒配方奶粉的相關內容,見237頁)。 

 

脂肪

  脂肪對於食用蔬果餐的嬰幼兒非常重要,因為脂肪不但可以改善口感,而且可以幫助脂溶性維生素之吸收。最好用冷壓種籽油;葵花籽油及橄欖油均為上選。

  奶油是兒童飲食中最常見的油脂。有不少人為了健康的考量,而用人造黃油代替奶油,但事實上應避免食用人工硬化的油脂,因為這種油脂不含自動代謝之不飽和脂肪酸。有很多甜點與糖果也摻有人工飽合脂肪,這是應儘量少吃甜點與糖果的另一個理由。

 

穀物

  大約西元前5000起,古波斯文化從草本植物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穀物,是人類史上最早的穀物,這些穀物與遠東地區的稻米及美洲的玉米,並列為農耕文化的脊樑。

  穀類含豐富的日光元素,因其生長的過程當中,接收過陽光直接且密集的照射;除此之外,將穀物加工成麵包的過程裏,又增加了水、空氣、與火的元素,特別是火 火將麵粉烤成麵包。在每一個有麵包傳入的文化裏,麵包均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一塊出爐麵包,我們看到大自然的創作與人類的努力互相輝映,互增光彩;而以麵包為獻禮的神聖儀式(基督教文化),更是把人與大自然的無間合作發揮到極至。

   近代人類對脂肪、蛋白質、馬鈴薯的食用量大增,因此穀物的消耗量相對減少很多。然而自1960年代起,潮流再度反轉,家庭自製麵包再度興起,我們的食譜上也增添了五花八門的穀物佳餚。人類開始大量嚐試混合不同的穀物、使用發酵麵團、試用不同的發酵方法,例如蜜塩法;雖然並沒有人出來鼓吹遊說,一個採用天然成份的全新家庭烘焙文化,卻已經悄悄展開。

  一般人有一個錯誤認知,以為全穀麵包必然粗糙、厚重、堅硬、難以消化。事實上,只要磨成細粉再經烘培,即可烤成好消化的全穀麵包;而且穀物磨成細粉之後,其營養成份並不會因此而減少。粗糙的全穀麵包是成人減肥,對治便秘的最佳選擇。

  我們相信選用食物時,應該較偏重穀物。穀物可以使人體內各種不同的功能和諧互動,而其他植物的根、葉、花,對人體則只能提供單一性的刺激(見247頁)。當你增加穀物攝取量一至兩個月後,必然可以發現不知不覺地,自己的頭腦已經變得更加清晰、活躍、且靈敏。

 

馬鈴薯

  馬鈴薯是西南美洲的原生植物,安地斯高原種植馬鈴薯的歷史已超過2000年。就屬性而言,馬鈴薯為茄屬植物。大部份的茄屬植物皆有毒,馬鈴薯也不例外,含有少量龍葵鹹。龍葵鹹的毒素,會因細菌侵襲,或塊莖受光線照射變綠,而增加濃度,也因此吃馬鈴薯而中毒的案例,時有所聞。除了龍葵鹹毒素之外,保存於冰庫中的馬鈴薯,取出後如果立即烹煮烤炸,會增加黃麴毒素的濃度;而黃麴毒素是眾所周知的致癌物質。

  若拿馬鈴薯和穀物做比較,我們會發現馬鈴薯呈現與穀物相反的特性。馬鈴薯是生長於地底下的塊莖(非根),而穀物則有接觸到陽光與空氣,這種差異造成兩者有不同的屬性。植物的根及其他生長在地底下的儲存(營養)部位和人體的神經感覺系統相對應;植物的花會刺激人體的新陳代謝;而植物的種籽可促使人體所有的器官互相協調。由於馬鈴薯部份的發芽活動係在地底下進行,因此它既不能刺激神經系統,也無法促進器官協調,又因為馬鈴薯有聚合毒素的潛在特性,在所有根類食物中,它已成為異類。魯道夫史丹納認為,飲食中馬鈴薯的比重過多時,會削弱腦部專司主動、安定思維的器官;而主動、安定的思維,又是理性、鏡像思維的基礎。換言之,食用過多的馬鈴薯,會使我們的思維活動局限於物質層次。

  由此看來,馬鈴薯變成越來越多人的主食,剛好伴隨現代人類完全依賴膚淺的感官覺受之物化思維模式,也許不令人意外了。(當然,我們並非認為馬鈴薯是物質主義的唯一原因!我們的重點只是要指出,食用馬鈴薯有可能使我們的意識產生上述之轉變。)

  綜合上述觀察,我們得到以下結論:我們可以慢慢減少馬鈴薯的食用量,轉向穀物、根類食物、及其他蔬菜;而當我們想吃馬鈴薯時,不妨嚐試不冋的料理方式,例如沙拉、湯糰、餃子、泡芙、或自製法國薯條。我們還可以選購有機馬鈴薯,如此既可享受把馬鈴薯當食物的好處(高蛋白、高維生素含量),又可以避開其他的缺點。無論如何,我們建議孕婦與滿週歲以前的嬰兒,應避免食用馬鈴薯,因為這個階段胎兒與嬰兒的大腦仍處於成熟前的主要發展期。同樣的,有神經疾病或惡性腫瘤的病人,也不宜食用馬鈴薯。

 

蔬菜與生菜沙拉

  成人們都知道吃蔬菜和生菜沙拉很好,也以此觀念教導小孩。如我們在前面章節所看到(14.4節),蔬菜與沙拉的價值不止在它的營養成份,也在於它和所有生物體內五花八門的能量有著密切的關係。每當有緊急突發狀況,或營養不均衡時,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就會變得非常重要。蔬菜中的某些細微因子,對於嬰兒的營養,更是意義非凡。

    1970年代之前,一般人均以為奶瓶嬰兒五周大開始,即可餵食生紅蘿蔔汁;三個月大起即可餵食煮爛搗成泥的紅蘿蔔。其時太早為嬰兒導入紅蘿蔔經常會引發脹氣。近年來,對紅蘿蔔不適或過敏的案例有增加的趨勢,因而使紅蘿蔔名列過敏蔬菜排行榜。但這種狀況只與紅蘿蔔種植方式及/或一般性消化功能降底有關。總之,若嬰兒有神經性皮膚炎,應等滿六個月大之後才導入紅蘿蔔,並且剛開始只能少量嚐試。母奶嬰兒則滿六個月大之前完全不必餵食紅蘿蔔。紅蘿蔔當中的黃色素會有部份沉澱在嬰兒體內(見5.2節),其餘則轉化成維生素A。煮熟的紅蘿蔔可使排出來的大便較凝固有型,是對治腹瀉的良方。而生紅蘿蔔屑或泥,則必須等孩子一歲至二歲之後,而且沒有腹瀉的情況下,才能添加在小孩的餐飲中。

  嬰兒六個月至滿周歲之間,可以給他嚐試各種不同的蔬菜,但不要期待他吃下蔬菜全餐。所有六個月大以上的嬰兒,都應允許他們試啃整塊的生菜,以便滿足他們對食物的好奇,與啃東西的興趣。

  明辨硝酸塩含量高與含量低的蔬菜,非常重要。硝酸塩含量低的蔬菜包含:花椰菜、撇藍、美洲南瓜、茄子、冬季南瓜等;硝酸塩含量高的蔬菜則有:菠菜、茴香、甜菜、綠色沙拉菜等。不要常吃硝酸塩含量高的蔬菜,也不要回鍋食用,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亞硝酸塩會轉代成有毒物質。菠菜曾經被普遍認知為含鐵量很高,但事實卻不盡然,而且菠菜中的酢漿草酸會使食物中的鈣質無法溶解,因此不可同時食用菠菜與奶類食物。

  幾乎所有的蔬菜都可以做成美觀又好吃的沙拉,沙拉上面可以淋些優格或酸酸甜甜的檸檬汁,再撒些葡萄乾、幾片橘子。生長良好的蔬菜,香味比較多,比較能誘發食慾;相對於煮熟的蔬菜,生菜的口感與營養均較佳。

 

水果

  大部份的嬰兒都愛吃水果,萬一妳的孩子例外,妳可以刮成碎泥的水果或鮮榨果汁,混在鬆軟白乾酪或穀粥裏。嬰兒對水果的需求量不大,如果孩子實在是比較偏愛其他食物,給他吃半個蘋果或少許檸檬汁便已足夠。

  如果可以的話,給小孩吃的水果最好表皮沒噴防腐劑、也沒塗蠟,小孩才能連水果皮一起啃。當我們聽到孩子問:「這個蘋果的皮可以吃嗎?有沒有噴過防腐劑?」,我們真的該坐下來仔細思量。當我們自己把食物看成危險有毒,並且必須靠檢查標籤來決定什麼食物可以吃的時候,我們究竟帶給孩子何種生命觀感?身為大人,我們必須給孩子一個經過深思,處理過程值得信賴的食物榜樣,以及為我們不必挨餓而感恩的榜樣。

  雖然所有的孩子都愛吃香蕉,但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吃過多香蕉。香蕉的確營養豐富,可是卻缺乏讓人活力充沛的能量。吃香蕉容易有飽足感,可是有可能造成便秘,並使嬰兒容易昏沉愛睡;不僅如此,香蕉之採收,係在其尚呈青綠時為之,而其催熟的過程無法令人完全安心。柑橘則完全不同,柑橘即使已經熟透,仍可妥善保純。食用柑橘令人感覺清醒而有活力,但仍不宜過量。嬰兒的食用量,我們建議:未經加工之柑橘每日數片,或未經加工之漿果每日數茶匙。

  

糖、蜜、及其他甜味劑

  糖是一種很獨特的食品,它很容易結晶,卻又不屬於任何氯鈉結晶物,而且比所有我們已經探討過的食物,都還要接近無生命的礦物。糖含有豐富的能量,它合成植物的綠色部份,而將成果以澱粉或果糖的形式,儲存於根、葉、莖、花、或果。糖可以提供人類無須費力消化或只須稍加消化的即時能量;也因此糖與其他新鮮植物不同,糖無法刺激人類器官的生命功能,但卻能取代某種身體自己可以適量合成的物質。

 

  當我們疲累、倦怠、四肢無力時,吃糖可以即時供給身體需要的能量,不需經過消化,這種功效在軟綿綿、虛弱無力、體重只有800g/1 lb 12oz、而且可能無法存活的早產兒身上,最是明顯。當糖水一滴一滴流入躺在保温箱裏的早產兒口中時,你可以看到他立即活了過來,能量瞬間傳達至腳指尖,接著早產兒的小嘴會張得更開,想喝更多糖水。一滴滴的糖水變成活命之水。

  成人雖然不像嬰兒用全身在品嚐食物,但成人吃到甜食的時候,依然會立即產生反應。酸味、苦味、鹹味比較有刺激性,也比較醒神,而甜味則會讓人產生舒適、冷靜、而且滿足的感覺。甜味還可直接強化我們對於「我」的感覺,讓住在身體內的「我」覺得更稱心、更強壯,由於有這些功效,因而使得人不自覺地愛吃糖。我們喜歡享受吃甜食所帶來的短暫活力,當活力退潮接踵而來的時,我們會想要再吃甜食以便持續保持活力。「甜食上癮」的兒童通常都無法安靜、無法專注。自從糖傳入後拿破倫時代的歐洲後,糖品消耗量與日俱增,而同時蛀牙(見11.19節)與糖尿病這兩種文明病也開始蔓延擴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很多罹患糖尿病的成人,在其童年與青春期皆經歷過情緒上或智能上的極度挑戰。遺傳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所有會削弱我們肢體及情緒的活動力、阻礙我們掌控身體的事物,都會造成我們對糖的代謝功能失常。血糖是「我」這個概念在血液中所呈現出來的表徵,當我們覺得虛弱無力,或覺得需要把體能推上高峰時,吃糖對於「我」可以產生支援的功效。然而吃糖的頻率太高,卻會使得「我」習慣於不再自己消化澱粉,製造自己需要的糖。假設本來就有先天遺傳,並且存在其他削弱「我」的外在原因,如果再加上糖份攝取過多(特別是成長後的上癮習慣),必會更增加糖尿病與其他新陳代謝失常疾病的罹患機率。

  以上,並不是說要把糖完全從嬰兒的食物中去除。我們曾見過飲食不含糖份,又瘦又蒼白的嬰兒,只因在他吃的嬰兒奶粉中加入3%的糖,才幾星期後就變得既健康又有紅潤。糖是一種充滿活動力的物質,但必須謹慎攝取。最理想的辦法是依據嬰兒的性格與體質,給予適量的糖份。

  哪一種糖最適合嬰兒食用?白糖應該少用。重複結晶可以去掉所有雜質,但也因此會失去甘蔗或甜菜本身含有的礦物質與維他命。所有未經加工的天然產品,都含有動物消化它時所需要的物質;壓榨出來甘蔗汁、甜菜汁、及其他果汁,也都含有人體處理它們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天然食品店有供應甘蔗汁、或甜菜汁的蒸發產品。一般的紅糖只省略最後幾道精煉手續,而且含有整個精煉過程中添加進去的微量物質,因此並不適合嬰兒食用。

  乳糖的甜味極淡,只適合嬰兒食用;由於果糖完全不必經過消化即可吸收,因此並無特別的優點;葡萄糖能迅速使血糖升高。一般而言,血糖升高並非我們所期待的現象,但當血糖特別偏低時,例如嘔吐過後,使血糖快速升高卻是非常重要。

  如果無法買到蔗糖蒸發產品,不妨用白糖與其他健康食品混合食用。時下流行的各種糖替代品,包括龍舌蘭糖漿、楓糖漿,都很貴。有些乾果,例如杏仁、椰棗、無花果、葡萄乾,也可以滿足對甜食的需求。

  蜂蜜不應拿來當代糖使用。蜂蜜的形成過程相當複雜,從最初的花蜜開始,到蜜蜂採花釀蜜,產出過程的細節點滴,使得蜂蜜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並不像一般的糖那麼中性。蜂蜜是一種高度活躍的物質,可以刺激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因此嬰兒很容易因為食用蜂蜜而腹瀉。魯道夫史丹納建議用蜂蜜給老年人,肢體硬化的人食用(少量),以及用來治療及預防軟骨病與過敏。我們建議勿給九個月大以下的嬰兒食用蜂蜜,而即使已經九個月大,每天的食用量亦不宜超過一茶匙,並應與其他食物攪拌混合。

  我們不建議使用人造甜味劑,一方面它對人體所產生的效應堪虞,另一方面,為了吃糖而吃糖,卻又無法刺激消化的相關功能,是毫無意義的。

 

魚、肉、蛋

  自從人類發現如果飲食中缺乏合成蛋白質所須的氨基酸,會造成蛋白質不足,便開始對蛋白質的攝取予以高度關注。人體的確無法自己合成所有的蛋白質之基礎物質,而必須從飲食中攝取這種名為氨基酸的物質。雖然肉類所含的特殊氨基酸最為豐富,但牛奶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豆類亦含有限制性氨基酸,例如大豆、杏仁、及其他堅果,因此吃魚、肉、蛋,並非絕對必要。世界上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飲食文化,東方人比較偏向素食,美洲人(尤其南美洲人)幾乎無肉不食,而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則居兩者之間。

  下列的觀點也許可以幫助妳決定何時開始給嬰兒食用蛋與肉:

  無庸置疑,人奶是最適合初生幾個月之內的嬰兒食用的最佳食物。人奶蛋白質含量約只有牛奶的一半。滿兩歲以前的幼兒,大腦會持續發育,直到成熟至有能力做基礎思考。(青少年的發育則完全相反。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發展成熟以後,再經過很長的時間,才開始青少年期的成長爆發階段,此時發展的是肢體的氣力。由此看來,師法大自然在人奶中給我們的啓示,餵嬰兒吃奶素食(奶品、穀物、蔬菜、水果)直到孩子滿三足歲,是很合邏輯的辦法。當孩子的自我覺醒之後,並開始稱自己為「我」時,他個人天生對某類食物的偏好,會明顯體現於外,而孩子是否會成為素食主義者,也可以在這個階段看出來。有的孩子會拒吃肉類與蛋,有的孩子則一經嚐試便愛上吃肉吃蛋。

  以下,是一個有五個小孩的家庭的例子:第一個小孩從三歲生日當天開始接觸肉類,從此每當桌上有肉有蛋,他都很能享受於其中,但不會過量;第二個孩子則對肉類有一種莫名的飢渴,他會要求分享別人盤中的肉,並且除了香腸、魚、蛋以外,什麼都不愛吃;第三個小孩看二姐這麼愛吃肉,於是三歲生日時也要求吃魚,但吃過之後卻大失所望,發現自己根本不愛吃魚,而且肉和蛋也不怎麼能討他歡心,雖然他偶而仍會吃一點;第四個小孩更加不一樣,是個澈底的素食主義者,絕他的生日大餐對不要有魚;第五個小孩則和老大較相像。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對特定食物的偏好,主要受個人天生直覺的影響,而非導因於模仿。

  另一個幼兒應避免吃蛋、吃肉的原因,是因為蛋與肉會加速肢體的發展及體重的增加。人類的成長模式與動物不同,人類肢體的發育較慢,因為必須預留充份的時間,等待情感與理智發展成熟。

  總之,我們建議嬰兒與幼兒應該吃奶素食。對於較大的兒童,則應以適合他們個人需求為基礎,供應高品質而多樣化的飲食,但無須強調蛋白質。假如孩子有偏食的習慣,妳應藉用各種辦法讓孩子吃多樣化的食物,不要放棄妳的努力。

 

鹽份與礦泉水

  給嬰兒吃的食物完全不應加鹽,幼兒也應少吃鹹的東西;嬰幼兒從奶與麵包當中攝取的鹽份,已經非常充足。少數比較特殊的小孩會特別愛吃鹹,那也無妨,雖然妳的家庭醫師也許會把這種情況視為和健康有關的重要信號。

  有些父母問我們,用什麼品牌的礦泉水比較適合,因為他們要帶嬰兒外出旅行,或他們的嬰兒腹瀉。我們的回答:含鹽量低的礦泉水都適合,這是通則。不少品牌的礦泉水所含的礦物質都相當高,嬰幼兒無法消化得很好,若用來調製嬰兒食物,有可能導致發燒或水腫。

 

14.6 食物與思考

  在前面的章節當中,我們曾經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食物的特性,而食物的營養與思考能力之間的關係,更是大家所必須瞭解。我們說過,人類的太空體(乙太體)記載著所有的生命規則,它不但記載著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投胎、生長、繁殖等各種活動,同時也記載我們的意識生命,也就是思考活動的本體(見15.4節)。

  魯道夫史丹納在他與化學家Ehrenfried Pfeiffer對話時,曾對「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引領我們對於靈性的世界有真正的認知」這個問題,提出開創性的解答:「這和營養有關」。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如何才能瞭解呢?每當我們吃進食物,我們的身體就必須生出能量去處理這些食物。面對種植與處理過程越天然的食物,亦即越有生命力,越有靈性(以動物性食物而言)的食物,我們的身體就必須花越多的能量去分解它,把它轉換成屬於人類的物質。不可諱言,吃太多未經人工處理的食物,有可能造成身體過度負擔,但如果你用「去除天然」的、「死」的食物餵自己的身體,你對自己的身體也就不必再有什麼期待,因為我們的身體面對天然本質已蕩然無存的食物時,已經形同無事可做。可悲的是這是現代的食物處理趨勢,從速食到加工食品皆然。

  誠然,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每一個人都必須找到可以讓自己平衡的飲食,但無論如何,若全然著重生食,太空體(乙太體)必然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去處理這些食物,可以留下來做思考活動的能量便相對少得可憐;反之,飲食若太偏重精心處理過、甚至額外添加營養素的食物,太空體(乙太體)在這方面將變成無事可做,而養成懶惰的習慣;太空體懶惰的結果,則會導致心靈無能,而無能的心靈就只會做直接反應身體感覺的物化思考。

  冷靜而深沈的思維(一種從感官覺受中解脫,繼而深入宇宙之空曠遼闊、形而上的本質之思維)係由太空體所主導,而能使太空體活化的誘因,則是讓它去消化食物。以上並非意謂食用過度人工處理的食物長大的人,便無法進行精神層次的思維;只不過行而上的思維對他們而言,的確非常困難;但亦不可一概而論。

  基於上述觀點可知,童年時期的食物實在是重要無比,因為消化器官(以及與其相關,而更高階的人體基礎成份:太空體、星芒體、自我)只能隨著兒童的成長過程,漸進式的學習它們應做的事。如果在一個人的幼年期,消化器官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有接收到適當食物的刺激而增強功能),情感與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有同步發展,那麼這個人的思維也能將學會自動「消化」、「處理」他自己的意念活動。以健康的方式刺激孩子消化系統的功能,必可同時促進孩子精神層次的發育。當一個人長到成年人的階段,食物不是維護健康的唯一條件,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反而是精神層次的活動,以及冷靜而深沈地「消化」我們和宇宙間的重要關聯,才是越來越重要的健康要素。「我們不能只為食物而活」,這句話對成年人特別有意義。養成用餐之前愉悅而健康的祈禱、歌頌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即使孩子非常年幼)體驗食物與意識之間的關連(見24章,宗教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