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 從嬰兒到蹣跚學步的幼兒

13.1 每日例行事項

  當嬰兒開始學走路,並能夠自己朝某些目標物件靠近時,表示他已開始從嬰兒階段進入學步兒的階段。而當他放棄爬行想要直立時,表示他的手已經能夠抓取、拖拉、並審視他所能接觸到的東西。從一個嬰兒可以獨立行動開始,他的日常生活便開始全然改觀。他可以自己四處走動,可以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一路跟隨著妳,還可以在家庭的晚餐桌上佔有一個席位。這個階段對家庭裏的其他成員將是個挑戰,其他成員必須允許這個最年輕的成員以適合他年齡的方式參與這個家,而且不再一直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若能讓孩子體驗到他真正的需求有被瞭解並尊重,他心情不好時,大人用幽默與耐心處理他的情緒,他胡閙令人吃不消時,大人是用冷靜的態度制止他,對孩子將會有很正面的影響。

  這個階段的兒童,睡眠習慣也在改變。嬰兒滿周歲之前,無論上午下午都需要睡覺,即便在外面或是在開著的窗戶旁邊,也一樣能睡。但滿周歲以後,孩子慢慢的只有下午需要小睡,而且開始覺得在戶外或窗邊不易睡著。因此應注意孩子習慣的午睡時間,並將外出的時間調整在孩子午睡之前或之後,以免佔用孩子最甜美的午睡時段。如果孩子的午睡時段比較早,則晚上會比較容易入睡,而午睡時段若較晚,晚上便較難入睡。如果你能將孩子每天的飲食與睡眠時間控制在比較恆定的狀態,孩子將比較不會出現情緒不穩、暴躁不安、或精神散漫的情況。沒有任何事物能比恆定的習慣更討幼兒歡喜。體驗恆定的作息,不但能讓孩子對自我產生安全及信賴感(見13.6章),也是孩子未來發展積極的態度與意志力的最好基礎(見20.1章)。

 

13.2 訓練上廁所

  孩子長到兩歲時,他的消化系統將會受到空前的挑戰。這時候孩子的咀嚼功能尚未成熟,但偏偏這時候的孩子卻喜歡嚐試所有能吃的東西。孩子解大便的間隔可能變得很不固定,而且一天必須解好幾次,很容易弄得到處一團混亂,大便又非常腐臭,看起來則好像尚未消化的食物。如果孩子其他方面看來都算正常,體重也沒減少,則小兒科醫生的診斷可能會寫「腸胃不適」。規律的飲食時間,限量食用易膨漲或易通便的食物,例如粗燕麥片、未輾或粗輾的穀類、以及生食,對孩子的消化多少可有幫助。此階段孩子的小便次數將會減少,尿量則會增加,並且味道變得很重(見12.6章)。

  當孩子開始能自己走路時,許多父母會為了方便而改用紙尿布(想像一下堆積成山的垃圾),但仍不少有經驗的母親會繼續使用布的尿布、羊毛小束褲,及連襠短衫。這三樣道具組合起來,可以有效把孩子解出來的大便包妥,而且該換尿布時,會有味道飄出來通知你,同時孩子的皮膚也能保持乾爽。此階段幼兒小便的次數減少而尿量卻增加很多。再過不了多少時日,每當需要換尿布的時候,幼兒已經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告訴大人,該換尿布了。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不再需要長時間泡在濕尿布中;尿液蒸發而使身體寒冷及皮膚不舒服的問題,也就不會再經常出現;還有,到了這個階段,你也比較能夠事先覺察緊要時刻,並迅速幫孩子換好尿布。

  孩子兩歲的時候,尚不必要有計劃地訓練他上廁所。比較簡單的辦法是找一個可與兒童高椅搭配的小馬桶(小馬桶為可放進兒童高椅,也可以拿下來放在地板上用)。有了這種組合馬桶,每次用完餐以後,你只需隨手幫小孩解下尿布,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繼續坐在餐桌旁愉快地聊天。用這個方法,你將能自然而然培養好孩子定時排便的習慣,而且過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把這個習慣轉換到地板上的小馬桶或廁所。這整個過程若能處理得越規律而不自覺,效果會越好。你不需要去擔心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使用馬桶。就像這樣子,你越不去強調訓練坐馬桶,孩子越能理所當然地學會使用馬桶。

 

13.3 孩子的穿著與第一雙鞋

  幼兒很喜歡玩鞋子,也很愛把鞋子穿上又脫下。等他們再長大些時,他們會認得哪一雙鞋是誰的,而且他們也很喜歡穿別人的鞋,扮演別人的角色。當然,爸爸一定知道走進房間的是媽媽或姊姊!(譯者註:這是幼兒愛玩的遊戲。幼兒穿上媽媽的鞋,假裝自己就是媽媽,在一旁的大人也要配合幼兒的遊戲,假裝幼兒就是媽媽)。

  剛開始的時候,幫幼兒穿鞋是有些困難的。幼兒穿鞋時會把腳指捲縮起來,而非打直腳板伸入鞋內。因此當幼兒初次學穿鞋時,你可以先把鞋帶儘可能放鬆,再幫幼兒穿上。

  穿上鞋子會使得腳板反應比較遲鈍。鞋子是無法用來幫助學習走路的,要學習走路,可以光著腳板、或穿上襪子、或穿軟底鞋;只有當腳上除了剛好足夠保暖的保護之外,別無他物時,腳才可以得到最好的發育。若在戶外學走,草坪上的草是初學走路的幼兒之天然軟墊;若在室內,天然纖維的地毯可以讓幼兒的腳有很實在的觸感。

  平足是幼兒的正常狀態。足部的弧度通常是在孩子四歲之後,學習掌握地心引力才逐漸發展形成。沒有學習走路的孩子,足部不會有弧度。現代的整型外科醫生已經認同,真正的扁平足是在孩子比較成長之後才形成,而且只有在情況嚴重至足以影響到整體外觀時,才需要穿矯正鞋,若並不很嚴重,則最好以刺激獨立的活動及踮腳尖走路矯正之。矯正時,可以把活動設計在遊戲當中,並設計短歌或小詩歌與腳步配合,可以學小鳥飛,或模仿小精靈踮腳走路,如此比較能引發孩子的興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學妳像小精靈般地踮腳走。用這種方式矯正的效果,將會比刻意訓練的效果好。

  給幼童穿的鞋子,最好是平底鞋,材質最好是裸皮,因為羊皮毛襯通常只覆蓋上面,而未舖在鞋底,還不如穿毛襪包住整雙腳來得保暖,而合成皮則既無法吸收濕氣,又容易造成腳臭、運動員腳。挑選鞋子的尺寸時,要把毛襪的厚度考量進去,鞋店裏的店員可以幫忙妳決定讓買多大的尺寸。

  鞋子的功用,是要幫助我們在粗造的地面及天氣不好時,比較好走路。行走於雪地、泥巴地、砂礫地、或坑坑洞洞的地面,需要輪胎底的厚重鞋子;而若是走在已加工舖整的路面,卻是穿軟鞋比較舒服。兒童穿的鞋子,有多種不同的型式可供挑選。總而言之,鞋子的功能在保護腳。一雙外型與功能皆健全的腳,是經過使用與活動而培養出來,並不是因為什麼穿特別的鞋子而穿出來。

  關於衣著,妳可以回想孩子出生後的頭個月和頭幾年當中的經驗。如果妳已體驗過羊毛的優點,妳就會繼續避開人造纖維,並且不吝惜給學齡前的孩子穿羊毛內衣。一歲至四歲(甚至六歲)孩童,夜晚喜歡踢被,而又還不會自已再把被子重新蓋上,夜裏可以讓他們使用未經漂白的天然羊毛針織睡袋,這種睡既能為孩子保暖,又可以讓孩子自由翻身。至於孩子白天的穿著,妳必須以實用為考量,也就是說要能讓孩子活動自由、要耐穿、保暖、吸汗;而孩子對某類衣服的特別喜好,則可以留待星期天或假日才穿,順便創造一些假日的氣氛。

  衣服的顏色該如何挑選呢?魯道夫史坦納說,後像(色彩所殘留在人心裏的影像),會影響人的心理。當我們看到紅色,我們的心裏會產生綠色的後像。對於一個過於好動,好動到他的頭可能撞到牆的孩子,穿著紅色衣服可以持續地產生有協調效果的溫和的綠色後像。相反地,孩子的衣著若為黯沉或孤寂色彩,則該色彩在孩子心裏所留下的後像,是活潑的黃色與橙色,這兩個色調可以激發出很大的活動力。由於人類身體與心情的連結,在幼年期最是緊密,因此幼童對色彩後像的覺受,也遠比成人的覺受深刻。色彩的後像對幼童體質的影響,與其他足以影響兒童體質的因素一樣,都應予以同等的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