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6 去哪裏渡假

  初為人父母者,常常會想要儘快重拾他們往日的渡假習慣,但嬰兒的需要卻和父母大不相同。對幼兒而言,每更換場一次場景,不但形同強迫他們離開熟悉的居家環境,對孩子的自我覺知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小孩的辨識能力建構在對熟悉的面孔與事物之覺知之上;幼兒重複見到同一件事物,和大人回憶往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大人的辨識能力,是由一連串儲存於記憶庫裏不間斷的心靈影像所組成;而思考及抽象理解力尚未發展完成的幼兒,則是由感覺經驗來執行辨識任務。假如妳是為了健康的緣故,或因為居家所在處氣候不佳,而喜歡外出遊山玩水,在孩子年幼的階段,妳最好每次都到同一個地方渡假。妳若能每年都回到同一個地方渡假,妳的孩子必然會因此而熟悉渡假的房子及渡假的生活型態;他將適應得更快,也會對重回他所熟悉的渡假世界有所期待。這種經驗,有助強化孩子的自覺及辨識能力。

  假設孩子的母親,甚至雙親,因為健康或生意的緣故,而不得不離家一段時日,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或留在家裏給孩子熟悉的人照顧。讓幼兒同時和照顧自己的人以及熟悉的環境分離,對幼兒的心靈會造成創傷,因此除非事出緊急,否則不該讓幼兒去承受這種狀況(見15.416章)。

 

太陽眼鏡

  談到渡假與旅行,我們必須順便討論太陽眼鏡:除非因為醫療需求必須戴太陽眼鏡,例如感染、或色素沈澱失調,否則我們不建議給幼兒或學齡前兒童使用太陽眼鏡。基於各種合理的健康考量,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該讓幼兒曝晒太多陽光。在戶外遊戲或行動時,戴一頂良好的遮陽帽即可得到足夠的保護;而如果妳要在戶外坐一段時間,則應找可以遮蔭之處。讓眼睛與環境中的自然光線直接接觸,眼睛的功能才能正常發展。幼兒的眼睛已經有能力適應不同亮度的光線,包括早晨與夜晚的微弱光線,與正中午的明亮陽光。

  對於小學學童,我們則建議使用太陽眼鏡,特別是假日外出活動的時候,例如遠足、爬山、或海灘玩耍;外出活動不妨選用側邊也能遮陽的太陽眼鏡。

 

 

13.7 適齡遊戲與適齡玩具

  現代目不暇給的玩具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孩童被玩具工業所謂的「適齡」商品所淹沒,但觀察過沉浸在遊戲中的幼兒的人都知道,幼兒的活動和商業廣告所聲稱之「應該」給幼兒的玩具之間,並無關聯(見圖表76)。幼兒天生就有喜歡參與的傾向,而遊戲便是這種傾向的表現。幼兒看到別人做什麼,就會去模仿。兩歲大的幼兒特別喜歡拿一根細桿子在地板上攪,說是在攪湯;幼兒還喜歡學媽媽去轉爐子上的旋轉扭,學爸爸按相機快門;晚餐前大人把碗盤從碗櫃拿出來時,他則愛在一旁湊熱閙。能讓幼兒開心滿意的,是活動,而不是成天抱著完美的塑膠娃娃或動物漫畫。但是如果是沒有臉的娃娃,或是只點上三個點象徵臉,其他部份留白,反而可以促使幼兒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創造、填補空白部份(圖60-63)。幼兒可以讓娃娃笑,也可以讓娃娃哭;可以讓娃娃生氣,也可以讓娃娃疲倦。至於那種永遠是笑臉的娃娃,或更糟糕的,會講話的娃娃,會在幼兒的心靈留下不良的後象,並阻斷幼兒的想象力;盯著填充玩具的玻璃眼珠看,會削弱孩子的洞察力。

  那麼,什麼玩具才是適齡玩具?舉例說,對於一歲的孩子,適合的玩具便是造型很簡單的娃娃:把一塊布對縫起來,中空的部份填塞羊毛,用一條線綁一截當作頭,角落打結當作手。等孩子長大一些,再給他一個能站,能坐的木頭娃娃;當孩子更大一些,不妨給他家庭手工自製法蘭絨軟娃娃。總之,只要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靈活度夠,可以有很多不同玩法的玩具,便是適合孩子的玩具。手指可以拿來當玩具,妳可以讓孩子看手指走動、看手指做事;枕頭也可以拿來當玩具,妳可以把枕頭的角扳過來扳過去,還可以讓它縮進去又突出來;把一個罐子打開又蓋上,東西放進去又倒出來,也是很好玩;再不然還可以拿一塊木片在桌上敲,看它會發出什麼聲音。等孩子更加成長時,妳還可以拿水龍頭,或瓶蓋,假裝接水灌池溏;用小湯匙敲鍋蓋,也相當有趣;也可以做一個塞羊毛的針織球,拿來滾、拿來丟、或拿來推;甚至也可以用一塊彩色布來玩躲貓貓。

  身為孩子的父母、叔伯、姑姨,應該要給孩子優良的玩具。現代的玩具太過完美又設想週到,反而沒有為孩子留下想象空間,而且現代玩具的顏色、材質、及形狀,常和我們對現實與美學的覺知相扺觸。那些有燈光效果,會做出迷人精細動作的現代科技玩具,會使孩子變成被動的旁觀者,而非主動的參與者。遊戲的目的,是要藉由獨立活動幫助孩子發展健康的體魄,並讓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魯道夫史丹納在其散文「兒童教育」當中說:

  兒童的學習,來自模仿而非教導。兒童的身體器官,受物質環境的影響而成形。孩子周圍環境的色彩與光線如果正確,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康的視覺。同樣地,當孩子看到他周遭的倫理道德井然有序時,位於他大腦以及循環系統中的健康道德覺知之物質基礎,才得以發展。如果孩子七歲之前,看到的都是別人的愚蠢舉動,那麼他的大腦就會接受那種愚蠢模式,並因而在往後的人生當中,只適合那種模式。假如我們看得到大腦的發展過程,我們就會知道,給小孩玩具,只能給可以刺激大腦增生活動的玩具。若玩具除了死板的算術式外形,別無其他,這種玩具只會僵化甚至扼殺孩子的成長動力。反之,能夠刺激孩子活潑的想像力的玩具,就可以對孩子產生你所期望的影響。

  靈巧而有意義的活動可以促進大腦發展。例如,語言及識字障礙,可以藉需要靈巧、平衡、與方向感的遊戲,而得到預防。但諸如此類幫助兒童發展的觀念,卻經常與開發青少年族群市場的經濟利益相衝突;但無論如何,家長若能夠明白,什麼東西對孩子有害,什麼東西才是對孩子有益,則類似心靈空虛、缺乏興趣、缺乏想象力與創造力等,影響深遠的負面衝擊,是可以避免的。不少現代父母己經開始懷疑,依賴藥物現象之所以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從幼年起就開始被教育成依賴沒有為我們的獨立行動,及參與環境保留空間的裝置與設備,而且還以此為「進步」。(有關刺激獨立行動的建議,可在華德福幼稚園團體的各種出版品中找到。參見書末之叢書附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