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9 我的孩子是否準備好,可以讀小學了?


  大部份國家的法定就學年齡約在五至七歲之間。根據幾個特定的成熟指標所顯示,最恰當的就學年齡為七歲。

 

體格變化

  幼兒的體格與學齡兒童的體格差異非常大。相較於軀幹與四肢,幼兒的頭所佔的比例特別大;幼兒全身是圓的,四肢短小,而且直到兩歲之前,可能都還有O型腿的現象。幼兒的手指短短肥肥的,身體沒有腰,腹部上方的肋骨寬寬的,肚子往外凸,好像身體的容量不夠,只好把肚子擠出去。學齡兒童的體格則完全不一樣:手腳已經長長,手可以碰到自己的頭頂,手指還可以碰到另一邊的耳朵;上半身與下半身之間有明顯的腰,腹部變平,腹部上方的肋骨角度也變尖銳。學齡兒童的頭、軀幹、與四肢的發展,正在朝向下一個階段的體格變化 -- 成人比例 前進。

 

開始換牙

  當孩子關始長臼齒與門牙時,表示恆齒的琺瑯質(人體最硬的物質)已經完全成形,而有機體之製造琺瑯質活動也已接近尾聲。一般的教育從事者並不會特別注意此事,但在華德福/史丹納學校,這件事是會受到關注的。在前面的章節裏,我們已經就人智學的角度,探討過當人體內各個器官或基礎物質發育完成以後,器官發展活動的後續變化。部分器官發展的能量會持續作用於身體的再生及器官之維護,其餘能量則轉移作用至思想的發展(見15.4章)。至於牙齒的琺瑯質,則稍有不同;由於琺瑯質無法再生(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實,因為大家都有過看牙醫的痛苦經驗),因此琺瑯質發展完成以後,負責發展牙齒琺瑯質的能量將會全部釋放出來,轉而作用於抽象思想與心靈印象之發展。從這個時候起,孩子才開始有抽象記憶,也才開始能夠理解並記住抽象概念。

 

譯者註:

本文譯自 A Guide to Child Health 15.3章。

A Guide to Child Health 這本書由一位德國人智學者小兒科醫師所寫。該書第一版出版於 1984 年,距今近已 25 年,這表示作者寫這本書的年月,距今超過 25 年以上。雖然書裏面有部份以人智學的觀點探討幼兒教養的內容,確有值得參考之處,但其餘大部份養育嬰幼兒的建議,則已被新的醫學知識,新的物質環境,以及新的社會型態所淘汰。不過,因為我已花時間翻譯,故仍貼出來讓大家參考,自行判別過濾。

人智學所倡導的內容,的確有值得現代人學習之處,但並非所有打著人智學旗號的言論、書籍、人士,就是真理、善人的代表。 讀者宜慎辨之。

中國的古聖人老子說:『眾人皆謂美,之為美,斯惡矣。』。在華德福教育日漸風行的今日,老子這句智慧之言,值得大眾深思。

譯者:黃寧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