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齡時期的思想


  幼兒依賴複誦及慣性活動來建構他們的在地記憶。例如,讓四歲的孩子重複聽同一個故事,聽過幾遍之後,當妳提示前面幾個字,孩子便能接著完整複述這個故事,甚至一字不漏,因為整個故事內容已經深植於孩子的潛意識裏。等完全內化的記憶發展完成,孩子便能自行操作記憶中的內容,不再需要他人提示。由於此類記憶並不受制於感官覺受,因此當孩子出現這種記憶能力時,即表示孩子已經開始能夠進行抽象思考。進入這個階段後,孩子的學習態度會變得非常熱切,這是這個年齡幼童的共通現象;換言之,當孩子的學習態度轉趨熱切時,意謂著孩子才剛開始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此時孩子已能調取記憶的內容直接回應外在的問題,無需藉由實質物體的刺激或協助;而且孩子也有能力轉述好幾天前他在幼稚園裏聽來的故事;換言之,孩子已經具備讀小學所需要的思想與記憶。

  通常到了這個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便開始消退;在此之前,孩子的模仿力被視為一種指標,象徵孩子需要藉著重複一件事的動作(亦即模仿)來瞭解這件事。當孩子的模仿能力逐漸消退,幼兒期最易受影響、最具可塑性的階段,也就此告一個段落,而本來的下意識學習型態,從此必須轉型為意識學習。

 

靈活度及語言表達能力

  一般而言,學齡兒童有能力唱歌、發音(母語中的所有聲音)、用完整的句子轉述故事,與人對談時也有能力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就身體上的靈巧度而言,學齡兒童有能力操作下列項目:

單手把球往上抛,再雙手接回。

平衡。

單腳站立,並前後左右搖擺。

用腳尖站立、走路。

穿線珠或手指編織(表示孩子的手指運動技巧已發展完成)。

做例行家事,例如擺桌子、洗碗筷,諸如此類。

自己穿衣服、脫衣服、繫鞋帶、扣扣子。

 

社交能力準備就緒

 

  何時讓孩子就學,不能只取決於任何一項單一指標之就緒與否。最關鞬的考量點在於,幼稚園或學校是否能夠促進孩子的發展。家長如果有疑慮,應該就孩子身心的整體狀況,與醫生或學校的心理專家進行研討,並共同找出解決辦法。

  社會觀點也是必要考量項目之一;最年幼孩子的經驗與最年長孩子的經驗,必有極大的差別。只要環境條件許可,應該讓有身體障礙,或某些方面發展遲緩的孩子,與其他同年齡的孩子同班。

  我們建議,在「上學準備就緒」的面談之前,千萬不要為孩子進行事前的訓練。接受過面談前訓練的孩子,實際面對即將判定他是否準備就緒的老師或醫生時,經常會產生極大的心理障礙。

 

  當孩子可以參與相當於一個學校班級大小的團體時,就是準備就緒可以上學的時候。所謂的準備就緒,尚包含學習配合其他人的利益(在老師的協助下),以及「豎耳傾聽」,也就是管好自己想要亂動的四肢。這個時期,幼年時代用來學習獨立活動的模仿慾望,必須以「聽老師講話」取而代之。也就是說,當本能的模仿行為消退後,孩子接受大人言語指導的意願將會來會強。一般而言,社交準備就緒出現的時間,比智能準備就緒晚,而且通常到了7-8歲左右,才發展完成。

 

譯者註:

本文譯自 A Guide to Child Health 15.3章。

A Guide to Child Health 這本書由一位德國人智學者小兒科醫師所寫。該書第一版出版於 1984 年,距今近已 25 年,這表示作者寫這本書的年月,距今超過 25 年以上。雖然書裏面有部份以人智學的觀點探討幼兒教養的內容,確有值得參考之處,但其餘大部份養育嬰幼兒的建議,則已被新的醫學知識,新的物質環境,以及新的社會型態所淘汰。不過,因為我已花時間翻譯,故仍貼出來讓大家參考,自行判別過濾。

人智學所倡導的內容,的確有值得現代人學習之處,但並非所有打著人智學旗號的言論、書籍、人士,就是真理、善人的代表。 讀者宜慎辨之。

中國的古聖人老子說:『眾人皆謂美,之為美,斯惡矣。』。在華德福教育日漸風行的今日,老子這句智慧之言,值得大眾深思。

譯者:黃寧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